1941年,茅盾创作了《白杨礼赞》,这是一篇经典散文。文章内涵丰富,结构巧妙,使人对白杨之美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下面,我们将从文章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,对这篇佳作进行细致剖析。
开篇点旨
文章开篇便点明主题,作者以满怀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对白杨树的喜爱,迅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。这种开头方式简练直接,迅速吸引了读者的目光。在1941年的特殊年代,这样的开篇显得气势恢宏,仿佛带着激昂的情感向读者介绍主角——白杨树,坦率地告诉读者,白杨树确实值得称颂。
高原引树
作者在第二到四段,目光转向了广袤的西北高原。一开始,他没有直接描绘白杨树,而是生动地描绘了高原的壮丽风光,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风景图。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幅图景,记录下了那一刻的真实体验,为白杨树的出场做好了细致的铺垫。“刹那间”与“猛然抬头”两词,巧妙地将视线聚焦于那些“如哨兵般挺立的树木”,营造出一种悬念。直至第四段,方才揭晓这些树木的真实面目——它们是白杨树。作者以转折的复句赞颂了白杨树,那份敬意立刻感染了读者。
精神赞颂
五至六段对白杨树的精神特质给予了高度评价。“力争上游”一词展现了其外在形态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,随后连续两次使用“笔直”一词,突出了其外观的独特性。在细致地描述了白杨树的外貌后,作者进而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“神韵”,对其“积极进取”“坚韧不拔”的品性给予了赞扬。在第六段,作者又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对白杨树非凡之处的钦佩。这种连续的强调,让白杨树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象征意义
第七、八两段对白杨树所蕴含的象征寓意进行了深入剖析。作者运用了四个连贯的反问句,层层递进,气势磅礴,情感丰富。在那个1941年艰苦的抗战岁月里,这种表达手法更是触动人心。第八段对前文进行了总结,反复提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性,其象征意义也得以深刻展现,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平凡的白杨树所蕴含的不凡象征价值。
对比批判
1941年,社会情形复杂多变,既有积极投身斗争的群体,也有趋向保守、停滞不前的势力。在第五部分中,作者对那些“轻视民众、停滞不前的人”进行了批评,与之前对白杨树及其象征的北方农民的赞美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这种对比让白杨树的形象愈发璀璨,也让作者的情感立场更加明确,既赞美了美好,也揭示了丑陋。
结尾升华
文章*后一段简明扼要,再次紧密围绕主题,与开头相呼应。这种布局让文章显得周密且严谨。就像歌曲尾声再次响起主题旋律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这种设计让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,也让读者对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读到这段文字,你或许也被白杨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刻的象征所打动。快去点赞和分享,共同感受《白杨礼赞》的独特风采。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!